2024年国庆节结婚好吗
刚才看到温州婚礼事件,让人很无语,因为敬酒在婚宴上大打出手。
事情是这样的,新人敬酒的时候,新郎的舅妈刚好不在场,舅妈回来后,就觉得新人不等她回来就转去给别人敬酒去了,不敬重自己,说了不讨喜的话,惹新娘不高兴了。
新娘的舅舅知道后,就去找男方的舅妈理论,结果话不投机,双方大打出手,搞得婚宴现场一片狼藉。婚宴结束后,又在线上吵得“热火朝天”。新郎的表妹表示,他们那边已经不认新郎了,看来是想与新郎断交。对于这件事情,你们怎么看?
这国庆节可真是扎堆的结婚啊,随份子钱随的囊中羞涩,就连朋友圈的人不是在吃酒席,就是在吃酒席的路上。无意中看到有人说因为明年不能结婚,所以今年才扎堆结婚。啥原因?原来有“寡年无春,不宜结婚”的说法。
在中国,农历的历法中存在着一种有趣的现象,即“无春年”和“双春年”。这种说法和概念源自农历的规律,而在民间,人们常将这种年份与婚姻联系起来。有的人相信在“无春年”不适合结婚,而在“双春年”可以得到幸福,所以就有了一种说法“寡年无春,不宜结婚”。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无春年”和“双春年”的由来。农历历法是以月亮的圆缺变化周期为基础的,一年的长度比公历要少11天左右。为了弥补这种差异,农历历法中引入了闰月的概念,但也导致了一些特殊年份的出现,即“无春年”和“双春年”。所谓的“无春年”指的是没有“立春”的年份,而“双春年”指的是闰年,这一年中有两个“立春”。
今年是2023年,是“双春年”,因为2024年的立春日是阳历2月4日,而这一天是农历腊月25日,也就是农历2023年还没有结束,2024年就立春了,到了2024年就没有立春日了,所以2024年就是“无春年”。
古人认为“春”代表万物新生、生长繁衍。在“无春年”,人们可能认为这一年不适合婚姻,因为春天象征新的开始和生机,缺少春天可能被认为不吉利。相反,在“双春年”,人们可能认为结婚会带来幸福和好运,因为有两个“立春”,象征双倍的幸福。
不过,这种看法是否科学值得我们深思。婚姻是一种严肃而重要的社会关系,应该建立在双方真诚的爱和共同的责任感基础上,而不是基于特定历法年份的说法。婚姻的幸福与否取决于夫妻双方的理解、信任、尊重和关爱,而不是根据历法的安排觉得幸福与否。
“寡年无春,不宜结婚”,其实是一种迷信的说法,人们希望把婚姻的幸福寄托于美好的寓意和祝福。迷信可以为人们提供一种“可以控制外部环境的虚假信念”,从而减轻焦虑。但我们要认识到,迷信仅是一种心理安慰,不能真正改变现实。就像运动员各种各样的“迷信仪式”,这些仪式让他们感到心理上更加强大,提升了比赛时的信心。
婚姻是人生的一大事,不能被迷信左右。迷信可能只会带来一时的安慰,但从长远来看,它只会让人误入歧途,影响人生的选择。我们要勇敢地选择自己的幸福,珍惜真爱,用心经营婚姻,创造美好的未来。
对于结婚时机的选择,迷信绝不应该成为主导因素。婚姻是一份珍贵的情感契约,是两颗心灵的交融。无论是“无春年”还是“双春年”,真爱和美好的婚姻不会受到历法规定的影响。结婚时,最重要的是两人之间的感情是否真挚、是否愿意共同经营这段感情,并在困难时互相支持。
因此,无论是“无春年”还是“双春年”,结婚与否应该建立在两人感情的基础上,而不是迷信的影响。迷信固然有它存在的原因,但我们更应该相信科学、理性,用心去经营和珍惜我们的婚姻,而不是被迷信所左右。
而且,迷信也可能带来负面影响。对于婚姻来说,迷信可能让人们做出匆忙或不明智的决定。比如,在所谓的“无春年”,一些人可能因为迷信而选择不结婚,即使他们与另一半感情稳定,这样的迷信观念可能让人们失去一份真挚的爱情,错过结婚的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