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2024年吗今天
(29)今天是2024年7月20日,中午室内温度至少30度,比较闷热。儿子中午休息继续不开空调,且睡着了。这已是连续第3天了。
人抵御环境的能力本来是非常强的。我们不善于保护这种能力,让它退化了。
补记:但到了晚上,儿子要求开空调,并且将温度调到了26度。我们平常定的温度在27度以上。
看来挑战到此为止。
(30)儿子看老舍的短篇小说《热包子》。看过之后,我让他概括内容。
他说:“写了邱嫂的白牙,还有她屋里有特殊的味儿。”
这种理解简直连“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都不算,但一个人的阅读就是这么开始的。这时,我不想硬灌给他概念。如果概念科学,将来有一天阅读量达到了,相信他自然而然地就掌握它们了。但这个过程不能少。
不过,我不甘心到此为止。继续问他:“就仅仅写了这吗?”
“不就是记录了生活嘛。"
这个理解尽管朴素,其实挺到位的。
我正想着如何把讨论进行下去,儿子忽然问:“热包子仅仅在小说结尾出现了一次,为什么做了小说的题目?为什么不用“年轻的邱嫂’做题目?”
我心里一喜,语文考试不就是这么出题的吗?看来语文试题也来自于阅读实践。但为什么不让孩子在阅读中自己遇到这些问题呢?为什么要强塞给他们呢?弄得他们越来越不爱阅读,越来越不爱思考。
我问:“小邱给邱嫂买热包子,体现了他对邱嫂什么样的感情?"
“他爱邱嫂。”
“对,你看整篇小说,还有哪个细节更能体现他对邱嫂的爱?”
他又看了一会儿文本,说:“没发现。”
“因为买热包子这个细节最能突出小邱对邱嫂的爱,最能突出主题,拿它做题目不是非常合适吗?"
我这样说,实际上是不严谨的。我凭什么说“买热包子”最能突出主题?
但严谨在这里有必要吗?只要打开儿子的思维就行了,只要慢慢点燃儿子的阅读兴趣就行了。其它不要管那么多。
这篇小说涉及到婚内出轨,儿子没注意到,我也没提。
(31)今天儿子开始阅读古文,从《世说新语》开始。
先看第一则。
过了几分钟,我问他:“看完了吗?”
他说:“正想着翻译呢。”
又过了一会儿,他说:“看完了。”
“你的翻译和后面附着的翻译一样吗?”
“有点儿不一样。”
“为什么?"
“因为不会呀。"
但他并没表现出厌烦或畏难情绪。这就好,让他继续往下面看。
但又看了一会儿,他说:“有点儿难呀,不想看。”
我问:“看到第几则了。”
“第三则。”
“结合下面注释和后面翻译,看懂多少算多少,看不懂的跳过去。”
但他仍然说:“看不懂,没法看。”
又让他看了三则。
问他感受,他说:“还行吧。”
“看懂了?"
“看懂了。”
晚上,带他去外面转了两个小时。回来后距离规定的睡觉时间还有半个小时,继续让他看《世说新语》。学习古文没什么好法子,得多看。
他居然又看了四则,并且发现了问题。他说:“陈家(指陈寔家)怎么这么多人,关系怎么这么乱。"
我帮他理了理关系。
他说:“足下这个词好像在哪里见过。”但不知为什么,他认为这个词的意思是“学生”。告诉他这是对人的尊称,可以翻译成“您”。
(32)教育孩子我常常感到力不从心,无能为力,想找一些志同道合者共同探讨,共同进步。
#育儿书藉分享# #带娃故事分享# #谈谈育儿之苦恼# #与孩子相处点滴# #探讨育儿之困扰# #育娃的那些事# #聊聊育儿琐事# #聊聊孩子成长# #聊聊孩子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