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蒙纳士怎么样
江苏省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似乎正向全省“扩散”。
最近,东南大学与南通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校地双方的工作推进会商会上,东南大学黄如校长表示,“在长三角一体化重要战略背景下,南通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发展机遇,双方必将更好地实现双向奔赴、共荣发展。”其间,东南大学代表团还进行了实地考察。
事实上,除了校本部南京,东南大学已在无锡和苏州开设分校。而在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下赴南通实地考察,被不少业内人士视为其有意在南通设立新的分校。
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秋色 图/图虫创意
此外,最近江苏另外一所“985工程”高校南京大学的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也在常州正式启用。
近年来,不少省份的高等教育资源,都在逐步向省会集中。为何江苏却“反其道行之”?
下一个分校?
东南大学位于江苏省南京市,创建于1902年,是国内最早建立的高等学府之一,是国家“985工程”“211工程”“双一流”重点建设的大学。
有知情人士透露,此次东南大学代表团在与南通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后,还考察了紫琅科技城、五山及滨江片区、花鸟园片区等处,拟为南通分校选址。
除了此次签订全面合作协议的南通,东南大学还在无锡和苏州建有分校。
早在1988年,东南大学就在无锡设立分校。到2006年,东南大学与无锡市政府签署产学研合作办学协议,政府无偿提供200亩土地,该分校迁入无锡新吴区新校区办学。不过,尽管经历多年发展,但相比总校,东南大学无锡分校培养的毕业生仍以研究生为主。
东南大学2024届毕业生总人数为11043人,其中本科毕业生 4234人;硕士毕业生 5700人;博士毕业生 1109人。无锡校区毕业生1067人,其中本科 116人,硕士 951人。
2022年11月,东南大学与无锡签署共建无锡校区合作协议,计划按照万人办学规模,重新打造无锡校区。
而东南大学苏州校区的前身,为2005年10月成立的东南大学苏州研究院,2018年12月,为进一步推动学校在苏州的办学,成立东南大学苏州校区,在研究院的基础上转设为分校区。目前在苏州,建有东南大学苏州研究院、东南大学软件学院(苏州)、东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苏州)、东南大学-蒙纳士大学苏州联合研究生院等,已开设10个专业方向。
既然已经拥有南京总校和无锡、苏州两个分校,且规模还在不断扩大,东南大学为何继续“落子”南通?
“三个分校方向不同,在南通建立分校更加侧重海洋经济方面,在无锡和苏州的分校则更侧重集成电路和材料方向。”上述知情人士表示。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努力争取名校分校的南通,实际上对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有着迫切的需求。
2022年,南通GDP为11379.6亿元,是全国“万亿GDP城市”的重要一员。
但目前南通本科层次高校仅3所,包括南通大学、南通理工学院和南通大学杏林学院,数量偏少。这其中,南通大学尚未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南通理工学院系民办本科高校,南通大学杏林学院系独立学院。
而放眼全国,江苏的高等教育资源堪称优质。在全国“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中,江苏有11所“211”大学、4所非“211”大学,共15所学校入选“双一流”。
“名校在省内地级市办分校是一场‘双向奔赴’,名校要进一步拓宽自己的办学空间,所以想去发展分校,而地级市尤其是那些经济发达但高等教育资源比较匮乏的地级市,则希望借此打造高水平的高校。”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分析。
不过,有教育行业专家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目前主管部门对于设立分校的审批趋严,即使实际上设立的是分校,但可能使用“某某地区研究院”等名称。
扩散与集聚
最近几年的江苏,知名高校向地级市“扩散”的案例,并不少见。
比如,2019年3月,南京大学与苏州市政府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建设南京大学苏州校区。这是南京大学首次在南京以外设立分校区。2023年7月,南京大学苏州校区迎来首批500名本科生入住。这些2022级本科生在南京大学鼓楼校区度过大一之后,在苏州展开全新的大二生活。
2020年,南京理工大学在江阴的校区,正式启用。办学三年来,在校师生规模持续扩大。
而新的合作,还在不断酝酿。为加快推动无锡与南京邮电大学合作的落实,无锡市长近期还前往南京邮电大学洽谈。
江苏的趋势,与不少省份“背道而驰”。不少中西部省属高校集中迁往省会城市,似乎已成为一种趋势。
比如在安徽,位于芜湖的安徽师范大学,正筹建合肥校区。2021年初,安徽师范大学就与合肥市政府达成合作意向,拟将肥西师范学校成建制并入安徽师范大学,建为安徽师范大学合肥校区。
2023年9月,安徽理工大学合肥校区启用。此前,该学校一直位于安徽淮南。同月,安徽省政府主管部门批复同意安徽财经大学合肥高等研究院建设项目。这意味着原本位于安徽蚌埠的安徽财经大学,在合肥有了新校区,即将在此“扎根”。
其他省份也有类似情况,比如山西师范大学已由省内普通地级市临汾,迁往了省会太原;河南大学的注册地址,由开封改为郑州。
在熊丙奇看来,高校办学向地级市扩散,可以促进高等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并促进地方经济、教育、文化的持续发展。
“高校发展需要积淀,利用行政手段迫使高校向省会集中,不利于高校的持续发展。”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他坦言,之所以选择省内开设分校,也与政策息息相关。
2021年7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十四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从严控制高校异地办学。不鼓励、不支持高校跨省开展异地办学,特别是严控部委所属高校、中西部高校在东部地区跨省开展异地办学,原则上不审批设立跨省异地校区。”
但上述文件,对于异地办学,仍留有一定余地。《意见》表示,“确需设立省内异地校区的,由省级人民政府统筹,纳入本省高校设置规划,严控数量、严把条件,按照隶属关系履行审批程序。对于现存的高校异地校区,本着平稳有序的原则逐步清理规范。新申报设置的学校,须不存在跨省异地校区。”
可复制吗?
不少省份的高等教育资源,都在逐步向省会集中。为何江苏却“反其道行之”?
熊丙奇分析,江苏名校资源从省会向地级市扩散,与其经济发展水平息息相关,江苏的很多地级市,整体的经济实力并不比中西部省会城市差,所以其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引进名校。
不过,尽管对于均衡高等教育资源有一定好处,但不少行业专家对此仍有担忧。
“高等教育发展需要长时间积淀。如果想建设高校之后,马上就对地方科技、经济发展带来贡献,并不现实,需要长时间持续的投入。”熊丙奇表示。他说,此前还出现过开设名校分校的区域,炒作房地产的现象,需要警惕。
而在储朝晖看来,如果分校建立得过于多,过于分散,极有可能降低教学与管理效率,长远看并不利于高校的发展,所以建分校,一定要适度。
他说,“当前是国内开办高校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以目前趋势,我国人口可能持续减少,所以办大学不能盲目追求规模,必须转向内涵式发展,把每个学校做精细。追求规模的扩张是外延式的膨胀,与国内知名高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相违背。”
作者:赵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