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larts是什么大学
写在前面的话
“知识的价值在于分享”,一直是康石石个人信奉的一句话,也是指引康石石个人实践的一句话。特此为中国艺术留学生开放周三“艺术留学知识共享”栏目,每周三将邀请一位艺术&设计领域业内人士或海外艺术留学生进行个人分享,集合大家的艺术设计认知与艺术留学经验,为艺术留学生&预备生提供更加多元化的信息交流机会。
01 学平面的我,去滴滴做交互了...我现在是大三刚结束,然后因为疫情的缘故就选择先GAP在国内实习一年,然后再回去上大四。
可能跟最近各个公司都在做人员调整有关,我这份实习大概找了两个月,比我预期的要久一点。最开始我是想找本专业的工作,比如创意或者平面设计什么的,但是Calarts的教学是偏实验性的那种,说实话不太适合目前国内大部分的企业。
我在LA
毕竟大多数公司需要的不是一个艺术家,而是一个能快速出图的人。所以也比较建议大家在择校的时候考虑一下毕业后的计划,如果想要回国工作的话可能SVA、普瑞特那种商业气息更浓重的学校比较适合。
所以我后面找实习也就换了方向,现在在滴滴负责海外产品后端、界面交互还有插画系统。因为我本身也有本科毕业再读个人工智能的打算,我的头子就说正好可以用这一年带带我,看看自己是不是真正的感兴趣。(感谢头子,头子您看见了吗?)
我在滴滴
说回找工作这件事,我在的这个组的实习生基本都是有海外留学背景的,其它组国内毕业的同事比较多。我们平时交流作品的时候,会发现比较明显的一个不同是。国内的同学的作品没什么想法,但最终的视觉效果特别惊艳。
所以,我不能说海外留学背景在工作当中会有绝对的优势,但是我在面试的时候企业还是挺在意学习背景的,尤其是作为应届生而言。
虽说大家都没有工作经验,但是学习环境的不同导致留学生的眼界会更开阔一些,想法也会更活跃,更容易给公司带来改变。
02 在Calarts老师比学生多我们班有十一个人,但是每年带我们的老师有十个以上。平均下来每个mentor最多就是带两个学生,所以我们会有特别多的时间跟导师交流。
跟大多数英美院校特别需要自主性不同,Calarts的老师跟国内的高中老师差不多,会追着你跟你聊创意、想法和作品。对于零基础或者说自觉度没有那么高的同学们来说,这绝对是一件好事。
不许动!
这种接近1:1的师生比例带来的好处就是,不管你的基础和能力如何,老师都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对待你。
而且我们学校能选的课很多,学生少的话就没有抢热门课的烦恼。大二大三的时候,我们除了必修的三门课以外,还可以自由选择感兴趣的课程。说的功利一点,这个阶段就是帮大家确定发展方向的。
什么方向都行 (高糊即美颜)
比如我喜欢交互,大二就可以选一些交互的课程,大三再选一些偏商业化的课程,对于未来就业来说有很大的帮助。加上我们导师在业内的地位都比较高,人脉也很广,如果你表现足够好,老师都会给你介绍一些Studio、博物馆等实习工作。
除了老师本身,其实能考进Calarts的同学也都很厉害,学校资源有比较丰富想用的设备基本都有,所以我们也能在同学身上学到很多知识。
LA的夜景
我就有跟电影和动画专业的同学合作过,不仅发现了我自己的可能性,也能在之后的简历上表现出我“全能”的优势。哈哈哈哈。
03 Calarts教会我,设计不能做加法首先是要把自己减去,老师会要求我们做的每一个项目不像是自己的东西。我有一个同学他做的项目个人风格很明显,不写名也知道是他做的。
老师的原话是:如果你一直花四年的时间和学费去做这样的东西,不如回家,你在家里四年也能做出来这些。但学习是让你知道自己的可能性,所以忘记你自己。
魔鬼老师
除了忘记自己,老师也会告诉我们,设计必须有源可追。比如我们设计一个东西,在发现问题的时候会习惯性的拼命往上加东西。但其实问题是设计本身存在的,再怎么加东西也是解决不了最开始的那个问题。
所以,调研真的很重要。我在学校的时候,老师给每个项目的时间是半个月,而调研工作基本要两周。
没错,半个月等于两周。老师们在抓的也就是你调研的这两周,两周过去他会开新的课题,因为如果你前面调研工作做得足够好了,就基本可以独立完成后面的工作了,遇到问题也不大,私下聊聊就可以解决。
我在Calarts的学习园地:)
但这当然是对有基础和美国本地的学生来说,如果大家像我一样是去读本科的话,建议大家也可以找个机构,不仅是能做出更好的作品集申到好学校,更重要的是培养和树立正确的设计习惯和流程。
Calarts大一没有通识课程,很多基础会在其他专业课里带过,所以大一的时候在汉艺学到的设计方法论和思维,帮我减轻了很多压力。不夸张的说我在汉艺做的作品,在我大一结束之前看,都是厉害的。
最后,想强调一下关于选校的问题,排名不能决定一切,一定要去看学校的风格和毕业生做出来的作品,那才是你未来可能成为的样子。
如果还有关于艺术留学价值&如何创作作品集的疑问,可以问问康石石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