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分为哪几类
提起心理学,总是带着一种神秘的色彩,而实际上它的历史发展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心理学有着漫长的过去,却只有短暂的历史。
漫长的过去是指,心理学在过去一直处于哲学的范畴,具有哲学思辨的性质。直到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心理学才走上科学的道路,距今也才一百多年。
小tips:心理学属于中间学科/边缘学科,它既有自然科学的性质,也兼有社会科学的性质。
那这一百多年的历史中,都有哪些主要的流派呢?
为了让大家更容易理解和记忆,我会按照时间线的方式来进行介绍,中间的起承转合尽量用诙谐一点的方式来阐述。(这部分的细节学术范先收一下哈,大家重点背诵学派里面的相关知识~)
01
构造主义
1、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
2、主要观点:
1)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即对直接经验的感知。
2)强调意识的构成成分,认为构成人的心理世界的基本成分包括感觉(知觉的元素)、表象(观念的元素)、情感(情绪的元素)。
3)只看重意识的成分,不管意识内容的来源、意义和作用。
3、研究方法:
实验内省法,重视内省。
4、评价:
优点:开创了现代科学心理学,并为其发展奠定了基础。
缺点:研究内容狭窄、脱离实际。研究方法具有局限性,内省法过于主观、可重复性差,许多高级心理现象难以通过内省法进行研究。
构造主义的内省法比较简朴,被试报告、主试记录,(eg:你说疼我就记录,信度、效度都比较低)各种误差都无法进行严格控制。
由于研究方法具有局限性,且只强调意识的成分,美国的机能主义对德国的构造主义进行了抨击。(结合时代背景,美国各种行业刚刚兴起,干什么都比较强调实用性,机能主义应运而生~)
02
机能主义
1、代表人物:詹姆斯、杜威、安吉尔。
2、主要观点:
1)主张心理学研究意识,主要强调意识的作用和功能。反对把意识分析为感觉、表象、情感等元素,主张意识是一个连续的整体,认为意识是川流不息的过程(意识流)。
2)反对把心理视为一种不起作用的副现象,强调心理的适应功能。反对把心理学看作一门纯科学,重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心理在适应环境中的作用。
3)反对心理学只研究正常人的一般心理规律,主张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应该扩大到动物心理、儿童心理、教育心理、变态心理等等。
3、研究方法:
实验法、内省法,观察法等。
4、评价:
优点:是当时美国心理学的主流,并为后来的行为主义开拓了道路。
缺点:对其他学派和研究方法的排斥。
机能主义很大程度上发挥了心理学在各个行业的实用性,但是它抨击一切,好像一个“怼天怼地的杠精”。
此时史称最帅的心理学家华生出现,说出了一句“给我一沓健康的婴儿,我可以把他们培养成任何人。”他参考了巴甫洛夫的实验结果,创立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第一势力。
小tips:巴甫洛夫是俄国的生理学家,他认为心理学不够科学和严谨,并不承认自己是心理学家。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实验可以和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实验对比识记。
经典实验口诀:巴甫洛夫的狗、桑代克的猫、斯金纳的老鼠、班杜拉的宝宝。苛勒的猩猩摘香蕉,托尔曼的白鼠走迷宫。
03
行为主义-第一势力
1、代表人物:华生、斯金纳、班杜拉。
2、主要观点:
1)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
2)华生主张从可以观察到的刺激和反应方面进行研究,提出了刺激-反应模式,即S-R。
3)华生主张环境决定论、教育万能论,认为个体的行为完全由环境控制和决定。
3、研究方法:
主张实验法(具体是条件反射法),反对内省法。
4、评价:
优点:华生竭力主张科学实验的研究取向(能够量化),有助于心理学摆脱哲学思辨的性质,对心理学走上科学道路有积极作用。
缺点:华生彻底否认人的主观世界,以生理反应代替心理现象,把人和动物等同,看作是“有机的机器”,这限制了心理学的健康发展。
这里主要是介绍华生的观点,也可以按照后续代表人物对流派的观点进行补充,托尔曼等都属于后行为主义(偏向于行为和认知进行结合),对原来的华生的行为主义进行了完善。
由于机能主义和行为主义在美国蓬勃发展,心理学的发源地德国又出现了格式塔心理学(德文音译,原意为“完形”)。
04
格式塔心理学
1、代表人物:韦特海默、苛勒、考夫卡。
2、主要观点:
1)反对把意识分成元素,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
2)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整体不是由若干元素简单组合而成。
3)整体先于部分存在,并制约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3、研究方法:
主张实验法。
4、评价:
优点:主要的理论观点是正确的,并在知觉、思维、学习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有重要意义。
缺点:理论不够系统、体系不够完整。(这个流派的经典实验具有巨大贡献,至今仍在使用,缺点可以不提。)
格式塔的理论观点可以结合经典实验进行理解记忆。
德国的“心理学复兴计划”只有一点起色,并没有完全将心理学的主流带到德国。此时美国的另一股力量也很强势,就是大众所熟知的精神分析学派——心理学第二势力。
05
精神分析-第二势力
1、代表人物: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
2、主要观点:
1)弗洛伊德认为,人类一切个体和社会的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欲望和动机,特别是性欲的冲动(力比多)。
2)欲望以无意识的形式支配人,并且表现在人正常和异常的行为中。
3)欲望或动机受到压抑是导致精神疾病的重要原因。
3、研究方法:
催眠、释梦、自由联想、生活史法。
4、评价:
优点:弗洛伊德对精神病学和临床心理学影响深远。理论中的一些概念(eg:潜意识、防卫机制等)被主流心理学采纳。
缺点:研究方法过于主观,无法量化、重复。研究内容过于强调意识、潜意识的对立,没有看到两者之间的联系。泛性论,强调兽性,忽略人性。主要以男性视角提出理论观点。
同行为主义一样,这里主要是介绍弗洛伊德的观点,也可以按照后续代表人物对流派的观点进行补充,埃里克森、安娜等都属于后精神分析(改善了泛性论的观点),对原来的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进行了完善。
由于精神分析学派主张研究人的异常行为,否认人性、认为人只是欲望的奴隶。加上当时的时代背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第三势力出现,带给人们更多的希望。
06
人本主义-第三势力
1、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
2、主要观点:
1)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正常人,认为人的本质是好的、善良的,不是受无意识欲望驱使的。
2)人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实现的需要。
3)强调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并获得最高个人成就的过程,即自我实现。
3、研究方法:
没有具体、统一的研究方法,更多采用现象学的研究方法。
4、评价:
优点:促进了对自我意识的深入研究。看到了人的积极面,将人文情怀引入心理学。马斯洛的层次需要理论、罗杰斯的思想为教育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心理咨询和治疗领域提出了新理论和新方法。
缺点:理论用词大多具有模糊性、主观性,难以下操作性定义,不能用实验加以证明。理论体系不够严谨,忽视了社会环境、后天教育对人成长的影响和制约作用。
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础上,塞利格曼进一步提出了积极心理学,关注个体和团体的积极因素,认为心理学的研究目标是促进个体的发展,并接受了实验心理学的实证研究方法。
随着各大流派的发展,1967年奈瑟写了《认知心理学》标志着认知心理学的诞生,至今仍是心理学研究的热门领域。
07
认知心理学
1、代表人物:奈瑟、西蒙、纽维尔。
2、主要观点:
1)用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研究人类心理过程的结构。
2)将人看作一个信息加工系统,认知过程就是信息加工过程,包括信息的输入、编码、贮存和提取。
3)认知可以分解为一系列阶段,每个阶段是一个对输入的信息进行某些特定操作的单元,而反应则是这一系列阶段和操作的产物。
3、研究方法:
反应时记录法、口语报告法、计算机模拟。
4、应用:
认知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结合,产生了认知神经科学。
认知神经科学采用脑成像技术,使人们有可能获得机体积极从事各种任务时的大脑功能变化的图像,并能提供更多、更有意义、更直接的信息。
以上就是心理学史上主要的七大流派,而当代的心理学还有很多研究取向(注意:不是流派):生理心理学、行为主义的研究、心理分析的研究、认知心理学、人本主义和积极心理学、进化心理学等。
想要将心理学的各门知识进行融会贯通,一定要对各大流派及其主要观点进行掌握,打好地基,高楼才能稳~有问题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