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节放几天
首发头条平台,抄袭搬运必究!
(有看到抄袭搬运的读者朋友也请帮忙举报一下,首发和原创标签只有在头条平台。感激不尽!)
这是熊猫贝贝的第2769篇原创文章
(本文不含任何AI创作和自动生成内容)
#春节、五一法定节假日各加1天#
11月12日,《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公布,明年的假期安排有了一个显著的变化,春节假期增一天,五一小长假加一天,全年公共假期从11天变为13天。
《办法》修改前,我国全体公民放假的节日是7个,共放假11天。此次修改后,7个节日共放假13天。
这个消息也得到了国内头部权威媒体第一时间的发布:
图片来源:见图
这个事情,并不复杂,简单来说,就是从2025年开始,春节和劳动节两个节日的假期各自延长一天。
按照最朴素的逻辑来讲,放假总归是好事。但是理性来看,饱受诟病的调休可能还要进一步延续。
2025开始,假日办对长假的调休计划,就提前安排上了。
就在全网各路段子手和打工人们喜大普奔背景和氛围之下,实际上,这次国家增加假期的动向,以及选择的时间节点,是很有意思的。
一方面,这是对长期规定的调整:
全国假期安排历史上,这是自2008年以来首次公共假期天数变动,也是仅次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单休变双休后的大变动。公共假期多两天,不能和一周休一天到休两天的飞跃相比,却是20余年来增长最多的一次。一年365天中法定节假日115天,再多两天,就是117天,看起来似乎没有多多少,但仅就公共假期而言,11天多了两天,变成13天,却堪称跨了一大步。
另一方面,结合国内的经济现实情况来看,国家延长假期的意图也很有看头:
早不增加,晚不增加,偏偏在这个时间点增加,是因为要在这个点支持起消费内循环了。
这篇文章,将基于对国家最新对于法定节假日的调整动向详细梳理,从不一样的角度和切入点,结合当下中国国内经济的几个现实情况,和大家聊一聊这个最新假期制度调整动向背后,一些有深度,有价值的内容和分析观点。
关注动向,把握本质,看清主线,研判趋势,指导行动。
本文已反复自查合规,不碰红线,语言平和公允,不带价值导向。
内容有依有据,分析理性客观。
硬核内容,错过不再。
以微见著,洞察先机,把握趋势,指导决策。
PS:
文章略长,内容的阅读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耐心,并且需要进行思考。内容不求讨好所有读者,写作分享也是一个阅读群体和写作群体互相选择的过程。每个人的认知层次不同,不做强求,这篇文章的内容不是什么大路货,也不是什么看完能够带来轻松愉悦精神满足的爽文,请结合自身需要和认知需求理性看待。(如果这篇文章在其它资讯平台被看到,不用怀疑,就是抄袭搬运,厚颜无耻)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1国家出手:2025年法定节假日增加两天?具体是怎么一回事?11月12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2025年部分节假日安排的通知》。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根据2024年11月修订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自2025年1月1日起,全体公民放假的假日增加2天,其中春节、劳动节各增加1天。
除个别特殊情形外,春节自农历除夕起放假调休8天,国庆节自10月1日起放假调休7天,劳动节放假调休5天,元旦、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分别放假调休或连休3天(如逢周三则只在当日放假),国庆节放假如逢中秋节则合并放假8天。
图片来源:见图
事情,就是这么一个事情,值得注意的是,法定节假日的确定和实施,在中国属于长期持续政策,而任何长期政策的调整和变化,实际上都不会和表面上看到的,以及主流舆论所认为的,那么简单。
中国过去20余年间,节假日安排理念和时间上曾有巨大改变的是2008年,此前全国公共假期是10天。
在2008年的节日调整中,“五一”三天的长假减少为一天,多出来的这两天,又加上一天,共三天分别赋予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三节。
那是一个分散假日的安排,城镇居民有了更多的分散化休假的闲暇。
不过没多久,五一小长假还是以向前向后借周末的形式回归了,说明经济仍然倚重脉冲式的旅游效应。季节上五一是一年中旅游旺季的开始,以一个全国性集中出行打开全年的旅游季节,似乎是一个颇有意义的开局。
但五一“没假硬休”凑长假的弊端也是明摆着的,休息了五天,如果是在家里纯休息还好,若是出门旅行,时间上本来就紧张,又想用有限的时间踏访尽量多的景点,很可能演变为特种兵似的旅游。结果是五天行程匆匆,归来一身精气神全耗尽。可接下来的双休日又被借走,身体无法调整到正常的作息状态,工作和休息都耽误了。
“凑假期”的方式,打乱了原本规律的工作节奏,造成身体疲惫,反而降低效率。
没人不喜欢有法律保护的带薪假期,但是近年来,因为调休的存在,让中国的法定节假日,在民间,还是有不少吐槽的声音。
在公共假期安排上,此前的11天在世界190多个国家及地区中排名80+左右;
增加到13天,排名超越了中国台湾,进入新的档次。
不过在亚洲这个公共假期普遍偏多的地区仍处于中等水平,作为对比的是日本有16天的公共假期,韩国是15天。我国香港拥有17天公共假日,与内地相异的是:耶稣受难日,复活节、佛诞日、特区成立纪念日、重阳节和圣诞节。
不难看出多元文化带来更多的公共假期,但同样遵循民族传统,内地并不休重阳节,这是和香港特区有区别的。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2这一轮假期延长调整的背后,是怎样的政策意图和逻辑?客观来说,任何长期政策出现了调整,都可以说明在宏观经济维度,出现了新的变化和需求。
而国家选择这个节点进行法定假期的调整,其实逻辑并不复杂:
长假增加两天的背后,为的就是对冲中国这个国家在经济维度即将到来的不确定性风险和冲击。
国家的预判,是未来不会有那么多外部经济发力点了,取而代之的,未来的方向,只能是让内部的消费顶大头了。
短期看是内外部经济变化所致,长期看是经济增长动能转换。
中国过去的经济增长模式,也就是赚钱的逻辑,就只能看外贸,看制造业。
世界工厂的头衔背后,想要创造更高的利润和效率,对于人力成本的挤压是必然的。
也不用说过去,就是当下,这样的逻辑依然是国内经济环境的主导,劳动法一天不能对劳动力市场形成约束和震慑,这个逻辑的本质就没有改变。
这没什么不好意思说,或者不能说的,人口红利是什么意思,早已不是什么秘密。
出口导向型的国家都一样:人力成本低,产品的竞争力就强。
以前是外向型经济为主,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中以出口最为强劲,同时投资基建形成实体资产,靠投资生产拉动经济和就业,内需消费相比来说没那么重要。
但是2018年开始,情况出现变化,贸易摩擦加产业链重构,造成了产能过剩。
2024年,曾经主导中美贸易战的特朗普又一次回到白宫,执掌美国政府,无论从概率还是规律的角度来看,接下来,中国的经济模式,就要重新考量了:
外贸,眼瞅着要被加关税;
国内的房价也不涨了;
这个情况之下,老百姓手里的消费,就很重要了。
对于国家来说,对于当下的国内宏观经济调控,就需要算一本账了:
加班还是放假?主要就看哪笔账更划算。
实际上,不仅仅是算账,2022年12月5日中国全面放开疫情管制以后,国家就开始有意识、有步骤、有规划地扶助地方旅游产业。
先是淄博,然后是哈尔滨冰雪节,再然后是甘肃天水麻辣烫,现在扶持力度最大的是借游戏东风起飞的山西文旅。
而且,对于网红引流和话题炒作的放开程度,大家有目共睹。不管是大学生夜骑,还是“能听懂的理发师”这样的话题和内容,在互联网上从来不缺流量和热度。
客观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策略,尤其是在工业产能过剩、无法在提供更多的经济增长动力和就业岗位的前提之下,第一要靠持续的产业升级,但是升级这个过程需要时间和成本,短期内无法提供具有足够确定性的增量,衔接上就会出现问题。
第二,就是必须诉诸于第三产业了,依靠消费和内循环提供的流动性支撑,是中国度过产业升级这个过程的必然选择。
而旅游业无论从带动地方经济、增强国民认同感和凝聚力、缩小东中西部差距哪个角度来看,都是最完美的选择,所有人都应该非常支持国家这一大战略。
其实这个政策意图和国家动向,也是给中国的房地产经济直接泼了一盆冷水了。
大家想这么一个问题:
让人买个房,背个房贷,未来三十年,这个人每个月都得还一万,大家觉得这个消费大,还是酒店消费大?
而且,从土地财政的角度出发,出去旅游的钱,地方政府可是收不到的。
所以,如果房地产经济,土地财政,还有用楼市拉动国内经济循环这个事但凡有一点希望,何必去折腾假期,鼓励旅游出行消费?
这个分析很重要,值得大家仔细体会一下。
现实结论其实并不复杂:
外循环存在概率很大的冲击可能,国内房地产卖不出去,就只能是给假让消费了。
再不济,也能一定程度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还能给国内经济环境提供流动性空间和机会。
阳光下没有新鲜事。
大家可以看看美国,日本,包括欧洲发达国家,当下倾向于短假多休,带薪休假,尽可能地减少假期对社会运行的影响,同时差异化个人的休假时间,休假常态化,休假不扎堆,提升个人的体验这样的做法,实际上都是一轮又一轮的经济危机和资产泡沫破裂以后促成的。
不然,资本主义萌芽的英国以前劳工是什么生活,大家知道吗?
英国在那个年代,工人的工资被压低到了极点,仅仅够维持低水平的生活而已。而资本家和大英帝国就需要这样的状况,大英帝国需要天量的廉价商品抢占全球的市场,只有机器工业低成本生产的商品才能击垮印度、中国等地区存在了上千年的手工业。同时,生产的扩大和持续的投入是正相关的,如果没有持续的技术投入,那么生产能力迟早会停滞,而为天量的持续投入埋单的自然是大量的产业工人。也正因为有了这些被持续压榨的产业工人,大英帝国才能积累出爆发工业革命的强大力量,并在之后占领全球市场,成为真正的“世界工厂”。
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大家可以看看卓别林的摩登时代里面的场景就知道了:
图片来源:网络
当下中国政府的选择和调整,实际上都是有迹可循的。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3趋势研判和影响分析:假期延长,能带来哪些影响?后续中国的假期制度走向,怎么看?要看影响,先算笔账:内需和消费这笔账能平掉出口和生产的缺口吗?
简单算一下:2023年全年生产总值33万亿,按照工作日250天,并扣除名义GDP影响的话:一天约等于1188亿。
按照2024年国庆长假消费来对比一下,7天的文旅总消费为7008亿:一天约等于1001亿。
大家可以看到,两者基本打平了,而且2025年关税加下来的冲击如果到来,出口还受影响,估计消费反而比生产对GDP的拉动更大。
个人算小账,国家算大账,经济社会的运行,利弊权衡,不就是一个算账的过程么?
当然,假期的延长,完全可以认为这只是国家刺激内需消费的第一步。
或者说是一种经济调整尝试策略。
增加休假,让有条件的居民有时间消费。
然后其实要做的还有:增加居民收入,调节初次分配、加大居民福利兜底。
让居民有钱花,有时间花,而且不用太有后顾之忧。
希望马儿跑,还是要给马吃饱,毕竟皇帝还不差饿兵得。
经济考量只是一方面,从效果上来看,如果假期延长带来的经济效益符合预期的话,后续不排除继续增加假期。
而从产能和国内各行各业的内卷现实来看,在真正的产业升级完成,中国具备高技术对外收割盈利以前,已经愈发明显的恶性内卷负循环,对国内影响持续发力。
这种情况持续下去,别说消费了,休息的时间都不够,恋爱社交的时间都没有,生娃也没精力。
当下还能卷一卷,年轻人都不生孩子了,以后想卷,都没得卷了。
与其竭泽而渔,不如休养生息,多放几天假肯定是好的。
这个事情上,国家的态度和选择,没有任何争议,但是当下的关键问题在于,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和一些人的认知,是跟不上国家的判断的。
不把人当人,依旧沉迷在“人口红利”的逻辑上,那么必然会逼的更多的人,做出“三不”选择(不结婚,不买房,不生娃)。
国家主导假期延长,就是要扭转和改变这些陈旧,不符合时代需求的认知和价值观。
中国这个国家,已经在人口红利这个赛道上几十年“左右冲拳”,接下来,也该让欧美发达国家,离重新加班不远了吧?
总不能永远,都只能被压榨,难道中国人不配享受生活?
从这个逻辑来看,国家的思路,态度,还有选择,是值得支持和认可的。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写在最后:基于对假期调整的最新动向梳理和分析,能够得出哪些结论和启发?文章最后,基于以上的梳理和分析讨论,分享几点个人的思考和观点,不一定对,权当抛砖引玉,供大家进行一个讨论和参考就好:
1,对个人,假期自然是多多益善。
但是对于企业和公司来说,人力成本持续提升的趋势,就一定要看清楚了。
指望过去“你不干,有的是人愿意干”的压榨模式还能持续创造收益的逻辑,按照当下国家的调整思路和表态来说,是走不了多远了。
中国是人多,但是真正的劳动力,和潜在的劳动力,实际上已经正式进入了收缩的状态。
这就是时代的洗牌。
2,假期消费,属于短期的经济对冲策略,无法成为长期的经济增长支柱。
本质上,这就是国家对冲外贸风险的短期策略和选择。
没有长期想象力的方向和渠道,不值得去押注和投资。
3,后续居民部门的就业和收入是否能够得到扭转,才是观察国内经济情况的一个重要窗口。
4,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个体和家庭而言,应该对国家所重视的潜在外贸风险,会给国内经济环境和各行各业可能带来的一些冲击,压力,还有风险,予以重视。
博弈阶段,保守稳健,克制欲望,非常重要。
以上,就是对最新国家对于法定节假日增加的动向,进行的一次专题梳理和分析讨论内容,和各位头条的读者朋友们,进行一个交流和分享。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最新规定,本文内容和意见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关于置业,投资等行为的明确建议,入市风险自担。)
以上正文,来自@熊猫贝贝小可爱
交个敢说真话,会说实话,善于观察的年轻人朋友,可好?
原创写作分享不易,如果觉得文章不错,欢迎转发点赞。关注本人
实力原创,头条独家,如有抄袭搬运侵权行为,必究!
有问题欢迎留言,再不行就私信也行,文明交流,有问必答,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