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在美国找工作难吗
特朗普又一次上位了,不用说都知道肯定对美国留学生来说“影响非凡”。但是今天Kavin妈妈想和大家聊聊美国大学生的就业现状这个事。
首先,美国的就业市场一向很卷。
说个事你感受一下,最近,美国必胜客发起了一个“简历比萨盒”计划。求职者可以在必胜客开设的网站上上传自己的简历,必胜客就有可能会把你的简历打印在比萨盒上,作为外卖包装,送到你心仪的公司。
图源来自网络
就是说现在美国找工作已经要通过各种五花八门的招式来打动雇主了。那造成这个现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人人都想在好的行业里发光发热,可是人一多,不但不热还会被闷死。
要知道美国的大学生普遍面临着“择业压力”。《纽约时报》刊登过宾大一名在校生的文章,标题叫做,《职业主义正在毁掉美国大学》,讲的就是这个事。当所有人都觉得,只有从事编程、金融和咨询这样的职业才有出路,并且最好去高盛、麦肯锡这样的顶级咨询公司前景才是光明的,那么学这些热门专业的学生就越来越多,那么企业就能在更多选择中“择优筛选”,被淘汰的人就只能靠比萨盒广撒网了。
而事实就是,美国的很多大学,尤其是顶级大学,确实已经发展到一切动作都围绕着求职展开。这个现象就叫职业主义。
图源来自网络
2022年,美国有11.2万名大学生主修计算机科学专业,占全美大学生的5%到6%,是9年前的2倍。选择文科的学生急剧减少。
而且,美国相关的就业岗位也在减少,美国招收应届研究生的技术岗位比去年减少了30%。
在就业压力面前,很多美国学生也患上了“抑郁症”。据统计,2010年到2020年,美国18岁到25岁年轻人中,至少患过一次抑郁症的人数翻了一番;将近2/3的大学生表示,他们在一年内感到过“极度焦虑”。
而后,择业压力竟持续在向低年级蔓延,大学生选课、选社团、找实习,都是围绕就业展开的。
比如,很多精英大学的社团俱乐部,会把准入门槛抬得特别高。耶鲁大学的投资俱乐部每年拒绝200多人。再比如,宾大每年有600多人选修微观经济学课程,仅仅是为了增加被精英金融俱乐部录取的概率。
图源来自网络
那有人就要问了:既然这么多人挤破头皮都想学这些热门专业分一杯羹,为什么那些顶尖名校不开放更多招生名额呢?
答案很简单:就是为了维持学生的稀缺性。越稀缺,含金量就越高,这就好比爱马仕的铂金包不能随便买一样。
最后的结果就是,按照今年年初的统计,美国招收应届研究生的技术岗位比去年减少了30%。金融行业的岗位也在减少,有的咨询公司甚至推迟了应届本科生的入职日期。
最后导致一个什么现象呢?
就是很多学生最后开始另谋出路了,具体有两种方式:
要么直接读技校。
前段时间《三联生活周刊》还发布过一篇文章,说的是,美国高中生渐渐出现一个趋势,很多人正在放弃大学,转向职业教育。2023年,美国以职业教育为重点的社区学院,入学人数增长了16%。其中学习建筑行业的学生人数,增加了23%。
这主要是因为,蓝领岗位是目前美国就业市场上最短缺的。对很多美国青少年来说,职业教育的性价比可能比大学教育更好。职业教育学费低、学制短,有的直接是和雇主定向合作,毕业就有工作。而且只要技术学到位,蓝领薪水并不低。根据美国劳工局的数据,去年,美国建筑工人的平均年薪是5.8万美元,汽车维修技工的年薪是6.5万美元。
图源来自网络
还有一种就是大量的学生选择去南方发展。
《华尔街日报》最近就发表了一篇文章,标题是《对不起,哈佛,美国人现在都想去南方上大学》。美国的高校分布存在一个比较显著的南北差异,大部分名校都在北方,常春藤盟校一共8所,全都位于美国东北部。
但现在很多人不再挤破头上北方的名校,而是选择南方的不那么顶尖的高校。
过去20年里,从北方前往南方上大学的学生数量增加了84%。比如田纳西大学,2002年录取的东北部学生只有50人,今年已经增长到600人。密西西比大学录取的东北部新生,从11人增长到了200多人。阿拉巴马大学北方学生的比例,从1%增长到了11%。
很多人选南方大学的理由是,在这里读大学更轻松,而且就业也不差。但更重要的是,应届毕业生最有希望找到工作的前五个地区都在南方。
所以最后回归到学生本身,面对现如今的就业压力,学生应该怎么着手解决这些现实问题呢?
首先,学生作为一个经济体,也需要有经营自己的意识。
站在经营的角度,在美国读大学,好点的私立学校一年大概几万美元,四年读下来可能要二三十万,甚至更多。总之,除了州内学生上本州内的公立大学能够相对便宜一些,其他情况的学费都不低。学生花上几十万,只为了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劳动者,这笔账就太不划算了。
图源来自网络
对学生来说,这笔钱买的并不是劳动技能,而是其他性价比更高的东西。这些东西包括:声誉、试错的环境,以及独特知识结构中形成的独一无二的自己。
第二点就是,要在宽广的知识结构中形成的独特的自己。
在创新设计领域,有一个观点说的是,一个好创意的诞生,大体要经过两个阶段。首先是发散,也就是经过大量的头脑风暴,去探索各式各样的可能性。其次是收敛,也就是把这些零零散散的创意整理、归类、筛选,最终找到那个最好的点子。
同样,如果把一个人看成一个产品,他的成长也需要经过发散和收敛这两个阶段。也就是,先探索兴趣,再锁定方向。而大学最适合完成的,就是这个发散的阶段。因为大学里的学习资源是最丰富的,而且所有的学习资源都比社会上要便宜。
因此,学生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多学一些课程,多结交一些老师。借用舒己怀的观点,先宽是为了后专。
图源来自网络
最后就是,学生可以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培养自己在变化和不确定环境下的决策能力。毕竟,在学校试错,成本要低得多。
当然以上说的这些不仅仅是针对美国的留学生,哪怕你在体制内,这些概念都是通用的。同样的,我们国内现在的中考和高考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既看重学生的知识技能,也看重学生的能力素养。
比如,过去的教材里,应用题往往只有一个正确答案。但在新版教材里,很多题目不止有一个答案,而是有几个可供探讨的答案。这是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又比如,过去的教材里,加法减法都是直接教。而新教材会让学生讲故事,比如,讲一个关于10加2的故事,讲一个关于10减6的故事等等。这是在培养学生理解现实情境的能力。
图源来自网络
中国的大学也是,今年有一类大学很受关注,叫新型研究型大学。像今年刚刚成立的深圳理工大学,首次面向广东招生,分数线就追平广东第一的中山大学,比华南理工还要高14分。这类大学为什么受关注?除了教学模式新,学科设置新之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它的培养目标跟现实的关系太紧密了。也就是,培养面向新兴产业的新型人才。
换句话说,不管是教材变化,还是大学设置上的变化,都反映了同一个趋势。现实世界需要能够解决真实挑战的人。
最后,借用李希贵校长的话来总结:教育的目的,不是推轮子,而是撬动油门,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动力。说白了,就是让你成为一个对学习这件事,有热情、有方法、有心气儿的人。
希望和大家一起共勉吧。
本文内容结合得到头条李南南老师的部分话术,和大家一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