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都有什么系
《大学》是儒家经典 “四书” 之首,相传为曾子所作。其内容虽篇幅不长,但博大精深,主要围绕 “三纲领”“八条目” 展开。
《大学》的 “三纲领” 即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明明德” 指的是发扬光大人天生的善性,是每个人为学做人的第一步。这意味着要将人内在的美好品质和道德修养彰显于外,如同擦亮一颗蒙尘的明珠,使其光芒再度绽放。
“亲民” 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依程伊川、朱熹解,释 “亲” 为 “新”,即 “新民”,使百姓革故鼎新、化民成俗;另一种是依王守仁,视 “亲民” 为 “亲近于民”,即孔子的 “安百姓”、孟子的 “亲亲仁民”。
“止于至善” 则是追求最高的道德境界,是人的理想境界,是圆满的善、最高的善。它意味着人的生命应止于无限展开的道德努力中,如同追逐那无尽的光明,不断前行,永不停歇。至善无休,何止之有?止于无止,方是真止。就像《易经》六十四卦,“既济” 而 “未济”,永远在追求至善的道路上不断探索。
《大学》的 “八条目” 指的是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格物是指穷尽事物之理,即学习儒家的 “六德”“六艺”“六行” 之类的经典,通过对万事万物的深入研究和理解,达到认识事物本质的目的。
致知指获得知识,从寻求事物的理开始,旨在综合而得到最后的启迪。诚意就是要不自欺,人的意念和动机要纯正。正心就是不受各种情绪的左右,始终保持认识的中正。
修身是人的一种综合修养过程,是人品质的全面养成,是从 “明明德” 到 “亲民” 的转折点。齐家指在家中孝顺父母、敬奉兄长、慈爱子女,推及国家则是臣民忠于国君,国君爱民如子。
治国即治理国家,使国家繁荣昌盛,需要遵循一定的道德和原则,推行德政,以仁爱、公正、智慧等为指导。平天下是使天下太平,这是儒家外用之道的最高目标,也是道德主体修为的最高境界,即通过自身的修养和努力,带动身边的人,以至善之德教化国民,实现天下的太平与祥和。
“八条目” 表现出了极强的逻辑性,层层递进,由内及外,逐渐向高层次发展。
《大学》集中阐述了内圣外王之道。首章即提出三大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认为在个人修养上发扬光明的道德,在社会理想上德化万民,前者谓之 “修齐”,属 “内圣” 事,后者谓之 “治平”,属 “外王” 事,两者完美结合达到 “至善” 的最高境界。
接下来,《大学》篇具体论述了实现三纲的八个步骤谓之 “八目”,他们是内圣外王的具体化。“格物”“致知” 是八条目的基础,被视为大学始教的内容,主要是人与外物的关系,通过对事物的研究获得知识,为内圣奠定基础。“诚意”“正心” 主要是人与自身心灵的关系,局限于自我,确保人的意念纯正,不受情绪左右。
“修身” 是人的综合修养过程,是从 “明明德” 到 “亲民” 的转折点,也是内圣外王的关键环节。从 “修身” 出发,人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心性的实现和扩充,由内及外,逐步实现外王的目标。
《大学》通过简短的话语概括了孔子所认为的儒家人格所要达至的境界及其实现的方法,无论是儒家道统的延续还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培育,《大学》都占有着无可厚非的重要位置。
《大学》提出了一系列道德修养的方法。首先是 “知止”,明白自己应该在什么地方停下来,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明白万事万物的内在自然规律,遵道循德,顺应事理。到了边界就要停止,不能超越,这个边界可能是道德的底线,也可能是法律的红线。
孔子说自己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但是应该在规矩的范围之内活动,丝毫不超越规矩。
其次是 “有定”,知道凡事都有边界,就持心志安定,以守德、持德、行德。“有定” 就要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行”,使自己的一切言行都规范在道德允许的范围之内。
人生旅途岔路很多,有定力才能专注目标,不被外物所干扰。面对名利的甚嚣尘上,物欲横流的纷繁世界,不迷不惑,不贪不占,面对再恶劣的外部环境,不会屈服。
此外,还有道德修养的具体方法絜矩之道,实际上是设身处地的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把自己不喜欢什么,喜欢什么,用在如何对待别人身上,这样就自然能够让别人感受到暖意和尊重。
《大学》的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以及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其核心在于指导人们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明明德是认识并发扬自己内在的光明德性,每个人都具备天赋的善性,通过学习和修养可以使这种善性更加明显和完善。亲民即 “以民为本”,强调领导者应当关心民众的生活和福祉,与民众保持密切的联系。止于至善是追求最高的道德境界和人生目标。
“八条目” 是实现核心思想的具体路径,从格物致知到修身齐家,再到治国平天下,层层递进,由内及外。
《大学》的意义在于,它不仅在古代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对现代社会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它提倡的道德修养、为民服务、追求至善等理念,对于个人成长、社会治理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都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它强调个人修养是外在治理国家的基础,内修与外治的统一,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面的人生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大学》作为四书之首,涵盖了丰富的思想内涵和道德准则,对个人的修身养性、家庭的和谐、国家的治理以及天下的太平都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其核心思想在不同的时代都能焕发出新的活力,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柱和人生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