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好社会学
总有人问我,想入门社会学,咋办?我在想,一般人他没啥进行理论建树和发展的需求,干嘛要读社会学?我一本教材丢给他,就被枯燥的术语淹没了,没有意义,对不对?大家想要的,其实是像社会学家那样,学会用理论框架「梳理」「洞察」日常吧,讲述那些隐藏在吃喝拉撒中的道理与规则。所以最好的社会学入门,在我看来不是教材,而是真实的田野研究。有真实的场景、鲜活的人与互动,甚至还有跌宕起伏的剧情。社会学家/人类学家们,带着体恤和关怀,却又冷静、疏离、有条不紊,这样的姿态尤其宝贵。最重要的是,好读!拿起来就放不下了!!这个书单里,既有标准的社会学田野(更结构化、理论化),有人类学(更融入、更注重阐释),也有历史社会学(使用的是历史素材梳理脉络);基本涵盖到了常见的社会/人类学研究范畴和主题,以及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边缘群体观察】《人行道王国》:在纽约格林尼治村附近的一条街人行道上摆摊的无家可归的小商贩。从我们的角度看是无奈流落街头的不幸者,从他们的角度看,却是在城市的角落、依托着各种各样的城市资源谋生的群体。他们从结构上承受着不公,却又用自己的方式在生存、选择,成为城市的一部分。- 亮点:转换的视角与人物塑造非常难得。- 阅读难度:非常好读,几乎无门槛
【教育、家庭社会学】《不平等的童年:阶级、种族与家庭生活》:养娃这件事儿看似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事儿,但却在各种细节中被打上了阶层的烙印。在经济条件之外,语言、观念和价值都在左右着“童年”与“成长”的定义。- 亮点:用阶层逻辑解构各种养娃的焦虑- 阅读难度:好读,生动的描写很多;对阶级理论有入门更好;
【人类学经典】《街角社会》:对美国一个小黑帮的“卧底”观察。不管是流氓地痞、黑帮还是混混,都有着自己的秩序、结构与目的。从社会的这一面看,他们是街角;而从街角这一面看,他们是社会。- 亮点:小社会里的勾心斗角与秩序解读- 阅读难度:好读,早期的人类学理论不厚,情节丰富。
【政治与民众运动】《弱者的武器》:马来西亚山沟沟里的农民日常反抗。在统治者眼里,这是一群懒惰、愚蠢、无药可救的农民。然而,偷懒、装糊涂、开小差、假装顺从、装傻卖呆等等,都是他们日常反抗的一部分,也是阶级和社会深刻裂痕的表象。- 亮点:特别贱,看着挺过瘾的 - 阅读难度:比较好读,需要花一点时间吃透作者的前言、以及前言里故事的隐喻,后面就顺了。
【日常交往中的文化洞察】《英国人的言行潜规则》:英国人在各种各样的日常场景中,那些闲聊、吹水和不断道歉中的秩序、规范与价值。这些非常底层的东西通过各种不起眼的社会场景,塑造着那种“有点英式”的微妙感觉。- 亮点:很日常、很轻松,又能让人回味细节中的魔鬼,举一反三观察中国饭局。- 阅读难度:非常好读,一天能刷完。作者很幽默。
【职场人类学】《清算:华尔街的日常生活》:投行也可以做民族志——充满着压迫、特权和挥霍的职业场,如何创造着高效、繁荣和光鲜的表象,在新自由主义的经济背景下,这些弄潮儿们的生存,其实也岌岌可危。- 亮点:对「高洋上」行业的解构。- 阅读难度:一般,需要背景加成,推荐对金融经济行业有了解的阅读。
【媒体、潮流与人类学】《看上去很美:整形美容手术在中国》:为什么我们对外貌充满焦虑?为什么我们想要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改造自己?变漂亮,到底是成为审美的奴役,还是增强自信、获取自我?对于改开之后的中国,整容又意味着怎样的经济和社会机会?- 亮点:紧跟潮流、「网红脸」有很多耐人寻味的问题。- 阅读难度:一般,有一些对身体文化的理论探讨,但大体还是OK的。
【历史文化】《打造消费天堂:百货公司与近代上海城市文化》:五光十色的百货公司进入了十里洋场,通过资本主义的社会组织,给中国近代社会带来了消费主义的美好与虚幻,生产着各种各样的社会符号。- 亮点:史料很丰富,重建了那个时候的上海。- 阅读难度:好读
【中国社会学经典】《江村经济》:中国社会学/人类学的经典之作,一个典型的长三角乡村的日常生活,被它的地理、经济与历史所塑造。读完之后或许能更深刻地理解“农村”二字。- 亮点:费孝通三个字就够了。- 阅读难度:有点难,对于初学者一开始有点枯燥,需要消化社会调查的理论基础,而且比较广泛。可以挑自己感兴趣的主题章节精读。
【民族文化、信仰】《芒市边民的摆》:用缜密又清新的文笔,细致地勾勒出遥远的云南边陲的边民的精神生活。我们不懂的那些寄托于日常之物之上的原始信仰,构成了这些人的社会生活——群体、自我、家庭、社区。- 亮点:田汝康的笔触实在是太舒服了。- 阅读难度:有点难,毕竟不是我们熟悉的场景,但当文化旅游也挺有趣的。
【流动人口、城市化】《跨越边界的社区: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一个浙江村,一幅时代命题。是小生活与日常,是柴米油盐、养家糊口,亦是城市、人口、经济与社会。有市场与家族生意,亦有与治理和反治理的斗争。- 亮点:与我们很近的流动人口、务工问题等等。- 阅读难度:一般
【政治、环境问题】《故土的陌生人:美国保守派的愤怒与哀痛》:在政治光谱两面的人,总把对方想象成愚蠢、罪恶、冥顽不化或者极端疯狂的人,然而却少有人走进他们的生活,理解变迁时代在他们生命中刻下的烙印。从环境问题上凿了一个坑来讨论。- 亮点:有助于理解美国保守派现状- 阅读难度:一般,需要对美国当下政治议题有所了解
【情感、婚姻与家庭】《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一个东北的平凡小村,一个为年轻人“找对象”这个事儿,不仅是年轻人们自己的浪漫,亦是新旧秩序的碰撞,家庭结构的变迁,以及经济、养老、生育等问题的碰撞。- 亮点:从村里的视角,一直到国家的角色,见微知著- 阅读难度:比较好读
【农村、自杀、伦理】《浮生取义——对华北某县自杀现象的文化解读》:自杀是社会问题,是心理问题,亦是伦理问题——所谓“舍生取义”,到底这种伦理观,是怎么折射到社会生活的细节中去的?又是怎么和各种各样的文化符号交相辉映的?- 亮点:把社会问题和文化、伦理的命题连接起来的手法- 阅读难度:比较好读
【全球化】《香港重庆大厦:世界中心的边缘地带》:什么是“低端全球化”?是那些跨国航班、高楼大厦、酒店商旅的另一面——小商小贩、廉价旅馆、规则边缘的小社会和自成一体的结构。- 亮点:以地点为依托的叙述很新颖- 阅读难度:好读,场景描述很丰富、也很刺激
【劳工、阶层、女性】《跨国灰姑娘:当东南亚帮佣遇上台湾新富家庭》:对于香港和台湾的中产阶级们来说,她们是上不得台面的私人佣工;而对于菲律宾、印尼和越南的女孩子而言,她们却是从贫穷与压迫中走向发达社会的灰姑娘。这种错位带来的矛盾,在性别、阶层和族群的摩擦中变得尖锐而沉重。- 亮点:对于劳工群体的刻画非常细腻- 阅读难度:好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