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如何找工作
对于许多留学生来说,身份问题是求职路上的第一道坎。
Are you authorized to work lawfully in the United States for [insert company name]?
_____ Yes _____ No
Will you now or in the future require [insert company name] to commence (“sponsor”) an immigration case in order to employ you (for example, H-1B or other employment-based immigration case)?
_____ Yes _____ No
勾选完两个”Yes“,这份求职申请可以说就凉了一半了。
很多公司在招聘时直接筛掉需要sponsorship的申请者,而OPT和H-1B签证又要求工作必须与所学专业匹配。这使得一些专业需求较低或敏感职位(如政府工作)对国际学生几乎关闭了大门。
02 求职文化差异带来的机会错失在海外求职过程中,不同国家的求职文化差异成为许多留学生面临的重大挑战。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表面的简历格式和面试技巧上,更深层次的是信息获取渠道。
例如,不少留学生沉浸于提升GPA,不知道要参加一些学校或者企业组织的校友交流活动,忽视了建立人脉的重要性,从而失去了内推的机会。
很多当地学生往往通过人脉网络提前获知公司内部招聘的信息,而这些机会通常不在公开市场上流通。如果没有意识networking的重要性,可能会错失很多绝佳的工作机会。
此外,眼高手低也是一种常见现象。不少留学生对薪资期望较高,对无薪或低薪实习不屑一顾,却忽视了这些实习是积累行业经验、拓展人脉的重要途径。
03 求职意识觉醒较晚规划不足有不少留学毕业生“被动慢就业”,比如直到大三甚至毕业前才开始考虑就业问题,或者尝试找工作未果之后才考虑申请读研,对于毕业后的出路和去向规划不足。
事实上,如果大一和大二期间,没有及时参与实习或相关实践活动,使得简历在申请大三实习或毕业后的全职工作时缺乏竞争力。
本来容易就业的专业,因为没有相关实习经历的支撑,在毕业时找不到合适的全职工作,再来选择继续攻读研究生。然而,读研后的就业市场需求可能已发生变化,机会反而不如本科阶段那么多。
04 求职资源受限无法提供支持家长能够提供的资源通常受限于他们自身的人际网络,一般在海外人脉有限,很难有资源将孩子安排到公司实习/工作。
或者是自己的人脉资源跟孩子所学的专业不对口,因此,即便家长愿意帮忙,也很难为孩子找到合适且符合签证要求的工作机会。
05 语言障碍与文化差异的壁垒对于大部分留学生而言,英语并不是他们的母语,日常沟通/面试/职场沟通可能会有阻碍。因此语言障碍也成为留学生就业的主要难点之一。
此外,留学生毕竟是外国人,他们对于本国的商业文化和行业规则并不熟悉,这也会限制他们切入一些行业的能力,比如市场营销或推广类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