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上什么课
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听众朋友们,晚上好。
边减肥边修学分,甩肉越多成绩越高,这不是健身房的私教课,而是北京大学开设的课程《体能提升:运动与膳食》。近期,校方官微晒出亮眼成绩单,经过“热辣滚烫”的一学期,1/3选课学生减重5%以上,半数腰围降低5公分以上,最多减重30斤。羡慕的网友纷纷打call,直呼“求网课”“求旁听”。近年来,减肥课、恋爱课、爬树课等新奇选修课叫好又叫座,既是学生们的“心头好”,也成了高校行走的招生简章,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件事儿。
选修课的精彩其来有自,众多大师名家都曾对青年时代的“跨界”选修记忆犹新。攻读物理专业的钱学森,大学时选修了和声、小提琴和声乐这三门课程;钱三强通过选修课学会了吹制玻璃,后来凭借这门手艺自制实验器材;季羡林总结自己的四年大学课程时,索性用两句话概括:“专业课乏善可陈,选修课异彩纷呈”。主修德语的他,选修了戏曲、小说、佛经翻译文学等课程。大师们的选课经历各异,但都加深了我们对陶行知那句名言的理解:“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
一门好课,始于兴趣,终于真知。纵观让学生听着新奇、学着带劲、效果斐然的选修课,都是将教育的维度向生活延伸:减肥课满足了“脆皮”大学生的健康刚需;恋爱课契合了单身青年的深层次心理需求;烹饪课让习惯了“饭来张口”的年轻人学会“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名侦探柯南与化学探秘”“哈利·波特与遗传学”等课程,则是从兴趣爱好出发,深入专业研究。这些神奇选修课五花八门,有着相似的共同点:瞄准学生实际需求,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学以致用,“小众”选修课吸引“大众”目光,让学生在耳目一新、眼前一亮的轻松教学中,掌握了专业“硬实力”之外的生活“软实力”。
选修课花样虽多,但不能搞“花架子”。衡量课程好不好的关键,是得有“实料”、有“干货”。图一时热闹,跟风开设“网红课”,重形式轻内容,只冠个新奇的名称,缺乏扎实的教学水平支撑,难免被学生视作“能划水”“混学分”的“水课”,沦为昙花一现。任课教师既要有把学生“引过来”的本领,更要有把学生“留下来”、让知识“传下去”的功夫。
选修课“新奇”更有“新知”,任课教师走“新”更走“心”,才能真正走到学生心坎里。十多年前,厦门大学首开“攀树课”,一度引发舆论哗然。其实,作为一项运动,国际上一直有专业攀树赛事;作为一项职业,植保、科研等领域的攀树人才短缺,薪资相当优渥。厦门大学不断优化课程设置,举办了四届攀树比赛暨国内攀树邀请赛,当年饱受争议的新奇“网红课”,如今发展成为长青“品牌课”,培养出了中国大陆第一位获得国际树木学会认证的全职攀树师,任课老师则参与发现测量了亚洲最高树,就连知名外交官李肇星也慕名前来体验,在演讲中自谦是“厦大爬树课的肄业生”。
选修课不是必修课的陪衬。在南开大学,12位院士同教一门本科选修课,如此“天花板”级师资,让学生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当然,火出圈的选修课毕竟是少数。网友“原来大学课堂还讲这些,还能这样上课啊”的惊呼,折射出大学课程设置的创新与多元。热门选修课一课难求“手慢无”的背后,则表明了大学生对好课的需求十分旺盛。与其羡慕“别人家的选修课”,不如以新求正、以趣达真,立足本校实际探索开发出更多有趣、有料的潮课、新课。
这正是:
兴趣引路前行,新奇更有新知。
有趣有料兼得,回归教育本质。
大家晚安!
(文 | 戴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