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活动分有什么用
大学生:平时分、期中考试、期末考试,课程总成绩原来如此!!!
原创 是黎鸣吖
大学专业课程成绩与高中不同,在高中期末试卷是80分,注定该门课程的成绩就是80分。
但是大学里就不是这样了。
时常有人会疑惑,为什么期末卷面成绩比你低的同学,最终该课程最终成绩比你领先?
这是因为,课程最终成绩的的核算规则发生了变化。
平时分、期中考试成绩、期末考试成绩,这三个名词是我们最常提起的。
一门课程的最终成绩核算规则,包含了不同的构成比例,基本上大分为两个部分。
而这里所说的课程最终成绩就是学业绩点(GPA)的唯一根据。是区分于前几期的综评分、活动分的。
一个是期末分,就是咱们集中考试的卷面成绩。另一个是平时分,平时分内部有包含很多内容,比如考勤、期中考试成绩、课堂表现、助教、随堂作业......
大多院校采取期末分为主,兼顾平时分。
举个例子:假设某门课程的最终成绩=30%*平时分+70%*期末成绩。
当然,不同院校和不同专业课程的各部分所占比例并不都是3:7。如果课程相对重要,会把期末成绩占比提升到80%或者90%。
如果课程相对不那么重要,可能更会偏重于增加平时分的比例,如把平时分占比提升到40%或50%。
期末分
一般情况,期末分是总成绩的一部分,并且地位不低。一门课程最终成绩好不好,很大程度上是由期末考试的卷面成绩起关键作用的。
所以,即便平时分我们不一定很高,但如果进行有效复习,把期末分数提上来也是可以的。
有些课程的期末分数就是最终成绩,没有平时分。比如一些学习通内的线上课程。此时,就要注意线上期末考试的成绩了。
期末考试的形式根据课程的性质而不同,如专业必修课要求集中考试+闭卷;专业选修课程就放松了很多,集中考试+开卷或者分散考试+开卷。
集中考试,学校安排固定考场,统一时间,发放准考证,进行考试。分散考试,一般是在该课程最后一周当堂发试卷,答题完毕后交卷即可。
平时分
平时分是最终成绩的构成一部分,虽然它占比会比较低,但是包含的内容却很多。诸如:考勤、课堂表现、期中成绩、随堂作业、助教、实践活动....它们各自占平时分的一定比例。
期末成绩虽然占比比较大,但是分数差很小,拉不开差距。如果想在绩点排名上有优势,就可以保持期末成绩的同时,着重刷平时分。
有些课程老师比较奇葩,会公布一些自己的平时分规则,比如:注重到课率的老师会规定考勤3次不到平时分为0。注重课堂气氛的老师会提高课堂变现在平时分中的比重。
有些课程平时分会加入实践活动,比如英语,会加入一些诸如英语配音、话剧表演、演讲等实践活动,在平时分中占比较大。
期中考试
课程最终成绩两大部分,平时分和期末分。而期中考试一般被放在了平时分里面。在平时分当中,占比较大。
有些课程没有期中考试,一般只有专业必修课会有,具体看学校安排。
期中考试的形式,有当堂考试发放试卷的,也有给出题目要求,课下完成,后面再上交的。
考试内容,如果是试卷形式,会有多种题型。如果课下完成的很可能是一篇文章或者报告之类的小论文。
难度比较小,按照要求作答,按时提交即可。如果是线上期中考试,如利用像慕课、学习通等软件作答时,一定要注意考试截止时间,不然错过了,这部分可就真没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