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有什么大学
#长文创作激励计划#柏林大学
作者:工页文武
(配图与文字无关)
此行柏林,一看欧洲杯,二是拜访久仰的柏林洪堡大学。
位于柏林市中心菩提树下大街的柏林洪堡大学,创始于1810年,被誉为“现代大学之母”。
厉害的是,创始人洪堡(全名威廉·冯·洪堡),提出了著名的洪堡大学三原则: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大学自治。
这是划时代的。
学术自由是大学的灵魂。被誉为德国教育之父的洪堡说:“高校的生存条件是孤寂与自由。这就是‘坐冷板凳’和学术自由,国家必须保护科学的自由,在科学中永无权威可言。”
柏林洪堡大学(包括其前身柏林大学),历史上曾产生过57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其教师阵容十分强大,包括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生物化学之父费歇尔,20世纪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冯·诺伊曼,化学家拜耳,哲学家费希特、谢林、黑格尔、马克思、叔本华,地理学家李希霍芬,神学家弗里德里希·施莱尔马赫,法学家萨维尼等。
柏林大学学术自由的思想,影响了后来的大学,影响了欧洲,也影响了中国。
北京大学第14任校长蔡元培毕业于柏林大学,他在北大提出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校训与学术思想,对北京大学及中国近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思想,应该是源自于大洋彼岸的母校。
是的,在这种兼容并包的原则下,当时在北大,虽然GMD信奉者不少,GCD也有李大钊、陈独秀等名流;有学术思想深受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影响的胡适,也有憧憬于君主立宪发辫长垂者辜鸿铭;为活跃学校的学术气氛,不仅邀请了像鲁迅等知名作家,而且也聘请了外籍的像爱因斯坦这样的大科学家;还将在上海的《新青年》杂志搬进了校园。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蔡元培先生当时竟然聘请了没有文凭的"旁听生"沈从文作为教授;沈先生也很厉志呀,其作品《边城》,在二十世纪上半叶以中文创作的小说中,与鲁迅先生的名篇《呐喊》不分伯仲;话说中国近代文坛上有"两座城",一座,是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一座,就是沈先生的《边城》;《围城》,是近代的“儒林外史”,《边城》,是中国美学与哲学境界的田园牧歌,是对人性美好和平静生活的意境表达。
对了,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齐名,被称为"清华四大导师"之一的陈寅恪,也曾就读于柏林大学,自由学术氛围的基因,让他同样也具有了大大异于同时代同行者的视野与思想--就是这位陈先生,悄然推开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国近代史学的大门。
不过,自由永远是相对的,安全与稳定往往更加重要,尤其在不同的历史视野。